2024-03-26 09:31来源:浙电e家
《电能质量管理办法(暂行)》将于2024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国家时隔25年再次发布电能质量管理的相关法规,咱有必要聊一聊。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电能质量。顾名思义,它是指电力系统中电能的质量。
(来源:微信公众号“浙电e家”作者:融媒体中心)
一个理想的电力系统应以恒定的频率(50赫兹)和正弦波形,按规定的电压水平(标称电压)对用户供电。在三相交流电力系统中,各相的电压和电流应处于幅值大小相等,相位互差120度的对称状态。由于系统各元件,如发电机、变压器、线路等参数并不是理想线性或对称的,负荷性质各异且随机变化,加之调控手段的不完善以及运行操作、外来干扰和各种故障等原因,这种理想状态在实际当中并不存在,而由此产生了电网运行、电气设备和用电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产生了电能质量的概念。
在电力系统发展的早期电力负荷的组成比较简单,主要由同步电动机、异步电动机和各种照明设备等线性负荷组成,因此衡量电能质量的指标也比较简单,主要有频率偏移和电压偏移两种。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非线性电力电子器件和装置在现代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为了解决电力系统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直流输电和柔性交流输电技术不断投入实际工程应用!调速电机以及无功功率补偿电容器也大量投入运营。这些设备的运行使得电网中电压和电流波形畸变越来越严重,谐波水平不断上升。加之近些年,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新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升,用户设备电气特性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另一方面,随着各种复杂的、精密的、对电能质量敏感的用电设备不断普及,人们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电能质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现行的《电网电能质量技术监督管理规定》(电综〔1998〕211号)(以下简称《规定》,为原电力工业部于1998年3月19日发布实施的,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规定》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的电能质量管理要求。
为适应新时代能源电力转型要求,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制定了《电能质量管理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为推动电能质量依法监督管理和保障我国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规定》和《办法》的部分变更内容详见附表。
一是明确了电能质量管理的内涵和方针。《办法》指出电能质量管理的内涵是综合采用技术、经济、行政等手段,使电力系统电能质量限制在国家标准规定范围内,以保证发电、供电和用电三方的正常运行和合法权益的活动。电能质量管理应遵循“标准指引、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过程贯彻电能质量主动防治的理念。
二是明确了电能质量管理工作的组织与职责。国家能源局负责全国电能质量管理和监督工作,地方各级电力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电能质量管理工作,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负责辖区内电能质量监督工作。保障电力系统电能质量是发电企业、电网企业、电力用户的共同责任,因发电、电网或用户原因引起电能质量问题时,责任主体应当按“谁干扰、谁治理”的原则及时处理,并接受监督管理。
三是明确了发电、输配电和用电方的主体责任。电网企业、发电企业和电力用户应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电能质量管理规定。发电企业负责所属厂(场)站电能质量监测与问题防治,配合并网点电能质量管理工作。电网企业负责所属电网电能质量监测和调控,协助国家能源局及其派出机构、地方各级电力管理部门督促发电企业、电力用户电能质量治理措施落实。电力用户负责所属厂站(房)或设备(设施)电能质量管理工作。
四是明确了新能源、储能等新型能源主体的管理要求。新(改、扩)建的新能源场站、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并网的分布式电源和新型储能应当在接入电力系统规划可研阶段开展电能质量评估,配置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采取必要的电能质量防治措施。10千伏以下电压等级并网的分布式电源应当配置具备必要的电能质量监测功能的设备,并进行电能质量指标超标预警和主动控制。电能质量指标不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应配合电网企业开展治理整改。
五是明确了信息管理和监督检查的工作要求。电能质量信息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电网企业等相关企业应当按规定准确、及时、完整地向国家能源局、地方各级电力管理部门报送电能质量信息。国家能源局及其派出机构、地方各级电力管理部门可对发电、供电及电力用户开展电能质量监督检查,受监督检查企业应做好四个方面的配合工作。
《办法》紧密结合新时代电力发展和改革新形势、电能质量管理与技术的发展实际,以更高的视角、更宽的框架提出了适应新时代的电能质量管理要求,强化了电能质量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为优化电力营商环境,更好满足电力用户电能质量需求以及支撑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优质、经济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法规指导和政策保障。作为发电、供电和用电三方责任主体,应当遵循《办法》严格履责,在正式施行前做好充分准备。一方面,应建立健全企业电能质量管理制度,明晰职责分工,规范管理流程。另一方面,应加强电能质量技术储备,全面落实电能质量监测、治理、信息管理等工作要求。